返回业界播报列表

美国:全美最大中餐连锁品牌的自我修养

熊猫餐厅是全美最大的中餐连锁店,1973年创立于加利福尼亚。创始人程正昌精心设计,将餐馆布置得简洁雅致,中西合璧。

熊猫餐厅旗下有三个品牌,分别是PANDA EXPRESS, PANDA INN, HIBACHI-SAN。这次我们的主角是熊猫快餐(以下简称熊猫),也是汉源美国研修营的重要一站。

熊猫在全球5个国家有1911家分店,年营业额20多亿美金,2015财务数据显示单店同比营业额增长8.1%,单店交易次数同比增长6.2%。参访同学纷纷表示,熊猫要是进军中国,一定是个实力派大BOSS。

通过五大个性,怒刷品牌存在感

活力:中国红的VI主色调、大熊猫的logo设计、工作人员的服装,无一不体现活力二字。

谦虚:作为全美最大的中餐连锁,熊猫创始人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,每天都在不断积累新知,并把这种学习行为贯彻到公司人员管理中。

关心:熊猫关系员工,关心顾客,关心整个餐饮生态圈的发展。围绕着关心,管理者通过各种方式去陪伴去满足去达到他人、自己、乃至社会的期望。

创意:如熊猫有“我选我为”——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食品,这种有创意的模式对当地人很有吸引力。店堂装修是传统的中式风格,店内轻轻回荡的却是美国的流行音乐。

慷慨:对员工慷慨,对顾客慷慨,对社会慷慨。

品牌存在感的KPI评估指标

透过员工

笑容、活力,以及沟通了解(是否清楚上面的5个个性,如果不清楚,再继续培训)每天都在不断进步。

询问员工诸如:“如果你是这家店的老板,你会怎样做?”此类问题——用餐厅总经理的思维,来服务关心客人从进来到全部的过程。

透过顾客

通过跟顾客交流,询问顾客:你最希望什么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?而不是简单冰冷的:你好、欢迎光临、需要点什么、谢谢。

员工潜能的正确挖掘方式

熊猫旨在创建一个启发人们让自己生活更美好的组织,针对企业的重要资源之一的人才。其自有的一套潜能挖掘方式,旨在研究人性和心理,培养求知进取的优秀员工。

1、和员工谈未来,让员工对自己的未来和目标有一个清晰概念,而不是混日子,不为未来做打算。

2、引导员工通过每天的学习,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熊猫支持生态型组织的建设,以行业的标准和要求来培养自己的员工。即使有朝一日员工离职,也能为其他同行带去利益,长此以往,必定能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。

所以,熊猫面对员工离职:

1、完全支持并帮忙申请到另一个部门。

2、鼓励支持到别的地方试试,完全支持个人的目标,尊重对方的选择。

3、找出伙伴的需求痛点,解决他,留住人才。熊猫就满足了伙伴保险的需求。

论当“老大”的自我修养

坐享其成无法保证熊猫的地位不倒,不断学习才能大步跑在行业前端。

公司自下而上,全员都保持学习习惯,保有一颗好奇之心,对行业动向敏感,这样形成的一股无形力量,能保护和推动着熊猫餐厅领先同行。

具体怎么做:

1. 了解顾客的需求

熊猫创始人程正昌先生说:“熊猫餐厅是开在美国,而不是中国,因此,中餐要根据当地人的口味进行调整,不需要固执地做地道的中餐,顾客是上帝,懂得投其所好是受欢迎的关键。”

程正昌

世界茶饮创始人Bruce也表示,熊猫充分体现了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——适者生存。

熊猫经营中餐,但开在美国,了解顾客的口味喜好和需求是赢得市场的关键,而不是用自己的舌头来评判顾客的需求。因为,顾客觉得好吃的,并非是地道的。所以,到新的市场,不要盲目照搬过去的成功经验,要了解到底市场的需求和消费习惯。

2. 发展和保持人文文化

熊猫餐厅的人文文化中,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(people first)。熊猫把伙伴放第一,事第二,先人后事——让伙伴发自内心服务客户,就连点餐的时候都询问顾客姓名,让顾客宾至如归。

如何做到People First呢?

先用心关注每一个人,在考虑品质和服务。每天都在关注员工未来、目标。成功的企业决定在人才的成熟及年资,必须考虑好重点伙伴的职业生涯规划,企业的规划才有可能实现。

员工不叫员工,而叫领导。这不是因为在工作称呼领导,而是希望无论在家庭、各方面都可以带动别人。

奖金一个都不能少。无论赚多、赚少,甚至亏本,只要单店成长,依然发给每个员工奖金和福利。员工奖金=成长。如果40、50家门店亏本,也不会影响员工奖金。员工只要比去年有成长,一个都不少的发出去。因为亏本与员工无关,他们也在经历和付出。

医疗保险福利。美国的医疗很贵,但却有专门的熊猫公司保险,帮助员工解决后顾之忧,让家人放心。

世界领先的教育资源。熊猫有自己的免费大学,同时提供补助金到外面学习。收入中、上等,员工20年、30年都恋恋不舍,是因为安心,有回家的感觉。

3. 继续建设“家文化”

稳步前进,维持产品品质,而不是快速扩张。熊猫从6家开到1911家直营店,个人管理,没有上市,始终坚持自己的品牌个性。

供应商选择和品质管控

1、熊猫有一组采购部(或品质部协同)去跟厂商订合同、定价格,主要看发展潜能、稳定品质、合理价格(其中,熊猫十分重视生产商是否有第三方品管报告,以做好QA管理),然后配送到分流中心,再配送到门店。

2、通过物流中心。熊猫在全美设置了16个分流点,其设置以集中性为参照,符合就近原则。而蔬菜很少有半成品,都是新鲜的食材,先运送到到分流中心,再到门店,在店里洗、切,并保证在店里1、2天用完。

参访学员表示,熊猫满足了顾客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。

1、眼:餐厅氛围营造得很有中国韵味,也很温馨,食材看起来很新鲜,菜品看起来很美味。

2、耳:餐厅服务员热情的招呼和询问声、操作声、背景音乐和锅碗瓢盆的交响乐一下子将顾客深深地打动。

3、鼻:除了食物的香味,餐厅无任何异味。

4、舌:菜品是大师开发的,现场制作,质量标准,味道很好。

5、身:顾客身处其中,整个就餐过程非常享受,满意度很高,自然会带来高回头率。 

如何做到?

1、严格按5S标准来管理,推行明厨亮灶工程

仔细观察过熊猫餐厅后厨就会发现,该企业也是将5S管理贯穿于餐厅运营始末的,这与前不久汉源集团新加坡研修营参访的餐饮企业不谋而合。

所以说,好餐厅有相同之处,而不好的餐厅,各有各的缺陷。5S管理的开源节流能为保护环境,为企业节省成本,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,赢得行业尊重,市场认可。

2、推动企业管理系统的建设

熊猫分店众多,人员队伍庞大,各项系统需要合理搭建,才能维持增长,应对危机。

在熊猫,10人中有6人在总部,4人支持全球,1个人就要支持500家店。到月底财务状况会全部出来,表现不好的门店需要支持和协助,实现有效培养员工的目的。而基层员工心声总能及时地传达到经理耳中。

在熊猫,经理行为就是老板行为。员工在学,经理也必须去学,懂得将自己的姿态放低,大胆承认不足,不能不懂装懂。

3、精减出品数量,加快产品标准化建设

熊猫只有21个产品,重点打造产品的安全、健康与新鲜。

熊猫有保鲜定位,把新鲜的原料放在冰柜里。加工制作过程十分生动,厨师现场制作,给客人感觉是新鲜的:后台制作、前台销售,分工明确,蔬菜和肉都是新鲜的,也是现做的。

4、学习熊猫创始人的谦和及追求上进的精神

熊猫的老板会开私人飞机进行巡店,目的是为了认识更多人,集中所有精力,看看如何能提供帮助。让员工生活更好、能购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。

熊猫倡导的是公仆式领导风格,旨在帮助伙伴成长,解决问题,而不是一味指责和提出要求。

创始人的修为和境界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,加之坚持,企业价值观得以完美传递,直接推动企业快速稳步发展。餐饮人需要以身作则地去影响企业的伙伴,使企业形成好的企业文化。

写到这里,不得不提到在美国开拓市场的两个我国本土优秀餐饮企业代表:眉州东坡和海底捞。

眉州东坡入驻洛杉矶,签了20年合同,1200㎡,人均消费35美金。店内,只有一个经理和总厨是中国国内来,其他全部都是当地招人,用的大部分员工都是小时工,连厨师都是小时工,因为他们的标准做的特别好,每一个人都可以轻松上岗。

美国素来有小费文化,加上人力成本高昂,其所占总成本约28~31%,除此之外,食材成本约25~29%,房租成本10%。在不负担员工吃、住费用的情况下,翻台4遍左右,才能保本。

眉州东坡的产品、环境和市场定位非常好,遗憾的是店开得太大、菜品太繁杂,但还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方法把这个店做旺:

1、菜品:适当减少现有菜品数量,同时增加20%适合当地人口味的菜品。

2、服务:增加一些中国特色的服务,如“四川八宝功夫茶”;适当搞一些中国特色的表演,如“京剧”、“变脸”、“二胡”、“古筝”等。

3、宣传:通过中国的文化和美食吸引当地中国人带身边的外国人来消费,渐渐培养回头客和外国人的消费习惯,经常开展华人聚会和活动,以及邀请一些名人来店就餐,然后把照片挂在墙上,以赢得更好的口碑。

4、顾客反馈:不断做顾客意见调查,不断地改进和提升。

5、厨房流程优化:尽量快速把菜做好直接传到前厅来,提高人效。

6、价格:目前价格偏低是为了给顾客一个高性价比的认知,将来生意好了可以通过调整菜品结构来慢慢地提升价格。最后,达到提升中餐在美国市场上的地位。

而全美唯一的一家海底捞,就住在眉州东坡隔壁,80%是中国人。所以海底捞想要开拓市场,需招募更多当地人士来寻找适合美国人的服务模式,提升当地客人的比例。

某顾客说,服务员在中国可以跳小苹果,但是在美国的服务员会选择拒绝,因为国情不一样,美国更加强调人权。

因此,海底捞需要让美国员工去提供别人期待的服务,也要让员工接受海底捞的服务标准。只有美国顾客占比例30%以上 ,才能真正体现海底捞的海外扩张战略的成功,这也是海底捞美国地区管理层需要完成的目标。 

而针对隔壁的眉州东坡竞争,海底捞会选择尊重顾客,不断改进自己,“老板对员工好,员工才会对顾客好”。

作为连锁品牌,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品牌如何展开本土化策略,预防“水土不服”。

文章来源:幸福餐饮人

扫码关注/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