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到国外,中餐馆是必经之地。民以食为天。融入当地的中餐馆,自然能反映出当地人的风俗人情。就先从锅碗瓢盆开始,回顾奥地利。
在奥地利吃过几顿中餐,因斯布鲁克也好,维也纳也好。也许是原来被灌输的概念:西方的中餐为适应当地人口味都作了改良,去时没抱啥希望,结果倒收获不小。这里的菜和国内的味道没啥区别,这让啃了不少三明治和批萨的我,味蕾有了调剂的余地,不至于都是生洋葱和酸奶酪的贫乏。
奥地利的中餐不便宜。一家正式的中餐馆,菜单上,一个热炒基本在10欧元左右,无论蔬菜荤菜。两个菜,一碗汤,一碗米饭,结帐时,都得近30欧元,算是高消费了。餐馆的老板告诉我,对当地人而言,吃顿中餐也是奢侈的。
我亲眼看到,有些父母专门带着孩子来,就像以前国内父母带孩子吃个肯德基,都有带足了钱犒赏一把的意思。
比起来,奥地利的中餐与国内还是有些不同。菜式不多,远没有国内的丰富,基本还是二十年前国内菜谱的规模。花样也是那个时代的,像什么青椒牛肉,麻婆豆腐,西红柿炒鸡蛋,榨菜肉丝汤。但这点花样对当地人已经足够了,况且,当地人总爱吃相同的菜,不必给他太多选择。
在维也纳西区的燕京饭店,我对面的一桌客人,是一男一女。他们叫了两个菜,一个是鸭子,一个是炒面,炒面还用碳火热着,老板说,他们不喜欢吃慢慢冷掉的菜。
见我好奇,老板告诉我这两位是常客,每次来,都点一样的菜。似乎当地人要执著许多,爱上了这个菜就不肯放手。

在奥地利的中餐馆,你也不可能像国内那样,点上一桌子菜,挨个品尝。一来这里价格昂贵,二来也没有太多你好奇的菜式。唯一安慰的,是分量够足,一个菜装满一个大腰盆,一荤一蔬,足够两人吃得打饱嗝了。
只是有些地方你得习惯:比如西红柿是切成小颗炒的鸡蛋,没有国内大块西红柿大块鸡蛋入口的爽快;比如麻婆豆腐不麻也不辣;比如汤论小碗卖,你要大碗的话,就稀了许多。另外,这里的菜都要放多种辅料,最常见的是胡萝卜、笋,似乎当地人嫌一个菜里只吃到一两种原料不够。饭倒是一律的泰国米,质量够好。
奥地利的中餐馆也有让我觉得比国内亲切的地方。迎客,点单,上菜,都是老板亲力亲为。因为这里劳动成本高,国人开店,都是自己忙前忙后,除了请厨师,尽量减免其他人员开支。这样一来,点菜时,也能和老板拉拉家常,这里开餐馆的,以福建、浙江人居多,国内来的,说不定能找到同乡,有聊有吃,这餐用得爽快。
在维也纳靠近霍夫堡的主商业街上,去过一家中餐馆,那是台湾人开的。这里生意不错,露台上的餐桌早被占满。老板说,厨师是上海人。因为是黄金地段,菜价也更贵些。但散客不是中餐馆的主要客源,做旅游团的生意,才是重头。像燕京饭店,老板是青田人,这里是温州游客的食堂。不管是公差的当地干部,还是纯粹来玩的当地老乡,团餐都在这里解决,这才是老板能稳定营收的关键。
来源:百度
欢迎五湖四海的朋友们互动留言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