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到年末,刀哥说一家福利好到爆的公司,一个完美避开所有商学院企业管理法则,却能年营收50亿的公司。

他就是西贝集团的董事长,西贝莜面村的创始人——贾国龙。
贾国龙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,西贝的成功就是从不停失败、不断亏钱开始的:“想成功一定要做别人不敢做,想不到,不愿做的事情”。

“那些人不知道从哪儿来的,就像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,一下子就来了好多的人。”
当年下乡到内蒙的知青们成了贾国龙的常客,因为回到北京以后,他们再也没吃过这么正宗的莜面。
不光人气上去了,成本还降下来了,贾国龙撤掉了之前高薪聘请的广东厨师,换上了家乡的厨师,餐厅日均流水从2万元涨到4.5万元,再到6万……刹都刹不住。
2001年11月,贾国龙在北京注册了北京西贝餐饮管理有限公司,“西贝”一语双关,既是“西北”的意思,合起来又是个“贾”字。
一年之后,西贝莜面村在北京的营业额已达1亿元。
经过海鲜酒楼的折腾,贾国龙花了200多万买到一个教训:“如果要开饭馆,一定要卖自己最熟悉、最擅长的东西。”

但问题来了:黄老汉制作黄馍馍完全是传统工艺,把面放在热炕头上发酵,这没办法复制到西贝。
为了保证黄馍馍不会丧失原本的味道,贾国龙做了两件事:一是在配料上增加了小米面、白面、玉米面,五种面,馅料改成了豆沙加大红枣;二是实现手工制作的标准化。
“为了做出黄馍馍,我们全部用的是日本的设备,就是光进口设备就花了好几百万,黄馍馍的标准之高,我觉得是国内生产点心最高标准的生产线。”
西贝的介入也让黄老汉从贫困农民成为了全村的首富。而西贝接着这个有价值的产品,在试销之时,两天之内就售出1.7万个黄馍馍!
2. 做减法,把“瘦身”变成爆品武器
最初,西贝有肉夹馍、凉皮、大盘鸡等200多道菜品,每道原料都去大西北找,贾国龙也挺闹心。
他决定做减法。
贾国龙重新调整了西贝的菜谱,压缩了菜的品类,新菜谱做了分级,最大的变化有两个:炒菜减少;羊肉泡馍、西北凉皮、肉夹馍、大盘鸡等传统名菜增加。
西贝整个菜单的结构,叫尖刀、必点和其他。贾国龙召集北京、深圳等主厨齐聚六里桥总店,在包房里关了3个多月“菜品试做”,最终确定是80道菜。
他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定为两种食材:牛羊肉和五谷杂粮类。
这一减不要紧,西贝马上迎来二次大爆发。
西贝品牌一夜蹿红,全国连锁店在两年内从38家店迅速扩张到66家。

3. 两年改名4次,不如一个“好吃战略”
在2012年,西贝启动了一个大动作,花费几千万改名:西贝西北菜。
但是,两年之后,西贝又改回了西贝莜面村。其实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2年时间内,改了4次名,有西贝民间菜,西贝西北菜,再到“西贝,烹羊专家”,最后还是回到“西贝莜面村”。
这四次不断的改名,让西贝血亏了几千万,直到2015年,西贝重新设计了业务模式:好吃战略。
围绕好吃战略,贾国龙做了一系列让用户可感知的承诺,比如明厨明档、粉丝试吃、不好吃不要钱等等。
要突围,一做减法、二做爆品、三上价值,产品跟产品之间的差距就能达到上百倍。
到了2013年,莜面村已经在全国拥有60多家分店,营业额超过16个亿!

贾国龙还是个挑战狂,什么都敢创新,敢做新模式。
2015年至今,从西贝莜麦工坊到西贝燕麦面,从西贝燕麦面到麦香村,再到超级肉夹馍,西贝快餐项目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,耗时三年多,花了好几千万,调动了组织极大资源。
而贾国龙的态度却是,“试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”。

在管理上,贾国龙在培养员工上舍得花钱,在细节里足够用心。
西贝的分店只需要向总部上缴60%的利润,余下的40%由管理团队自行分配。
西贝的创业团队骨干都至少有三份收入:几十万的年薪、PK赛奖金、股份分红。
西贝一线员工的收入,比同行的收入要高50%-100%,甚至高于他们总部人员的收入。
他奖励优秀员工绝不手软,2018年5月28日,西贝三十周年庆典贾国龙选出了三名“西贝好汉”,“每人每年100万津贴,但不直接给钱,从父母到孙辈,上下管四代,教育、医疗、旅游、保险费用,全报!”
贾国龙今年已经51岁,从一家餐馆的老板到执掌2000多家店的企业家,贾国龙说过一句话:
“ 做生意像是菜农,今天种,两个月之后就能收,收了就卖;但是,做品牌像一个果农,今天种树种下去,浇水、施肥,三年之后才开始瓜果,但未来会持续很多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