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业界播报列表

美剧里中餐外卖都被这个盒子承包!

 

美剧里的外卖似乎从来只有两种,要么是比萨,要么是中餐。我也搞不懂美国人为什么会深深爱上我大中华的美食,不过中餐外卖的出镜频率好像有点高。

比如说《生活大爆炸》那群宅男,每周六都在啃中餐,一啃啃了八季:

不想看宅男,看看有点年代的《老友记》,这边也捧着中餐外卖笑得开心:




真的,要是眼尖一些,你会发现自己分分钟被刷屏:

 

好莱坞电影也不由分说地沦陷了。

你看成龙大哥在吃:

 

安妮•海瑟薇在吃:

连动画电影里的主角都在吃:

 

别误会,我对外国友人热爱中餐这件事没什么意见。只是作为一个好奇宝宝,我有点怀疑人生:

这到底是谁家的中餐啊,

它凭什么承包了所有美剧和电影的外卖镜头啊!

 

带着半严谨的态度,我瞅了眼谷歌,事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了。

这些中餐外卖盒英文名叫Oysterpail(牡蛎桶)。能攻下美剧、占领好莱坞并不是因为它背后有多会砸钱打广告的金主,只是因为整个美利坚的中餐馆都在用。

可是为什么要叫牡蛎桶?为什么美国中餐馆都在用?为什么是纸做的?就不怕汤汁洒一地?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?

 

故事要从一个世纪前说起了。

这个纸折成的桶呢,原本是设计用来装牡蛎(就是生蚝啦)的。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会儿,美国盛产牡蛎,由于价格不贵,很快它们躺在了千千万万美国人的餐桌上。

 

但开牡蛎壳和处理什么的实在是力量与技巧的比拼……动动脚指头都知道,大家当然把这种麻烦事交给了摊档老板。

▲1903年,纽约街头随处可见卖牡蛎的摊档

据说当时在美国西海岸采集牡蛎的工人大多来自亚洲,他们中有些手巧的人,学日本人拿纸折一折做成了防漏的桶状;客人拿着装好的开壳牡蛎,开开心心就回家做饭去了。

这个“据说”已经难辨真假了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在美国的专利库里留存至今的,是1894年F.W.Wilcox同学发明的这一款:

▲牡蛎桶制作演示图

但吃牡蛎的习惯并没有长盛不衰。二战后,由于打捞过度,牡蛎减产,价格上升,吃的人少了,批量生产的牡蛎桶很快就剩了一大堆。

那会儿美国开始了郊区化,家家户户也都用上了微波炉,冷冻与半加工食品兴起,餐厅食物外带成了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。

于是我们的“接盘侠”中餐馆就登场了。

 

中国料理因改良为酸甜口味博得美国人欢心,一次机缘巧合,有中餐馆把没人用的牡蛎桶拿来做了外卖盒。

俗话说得好啊,谁用谁知道。老板们发现,这个桶装盒子防漏真的是一级棒啊。

 

后来使用它的中餐馆越来越多,就这样,牡蛎桶完成了它“盒生”中第一次完美的“转身”。

 

但即使已经完美转型,一开始的中餐外卖盒还是很低调很寡淡的。

直到20世纪70年代,制造这些牡蛎桶的Fold-Pak公司找来了一个平面设计师,他大笔一挥,才赋予了中餐外卖盒今天风情万种的模样。

 

虽然也有其他的设计图案,但最普遍最常见的中餐外卖盒上,基本都画着一座宝塔。这座塔跟红塔山没有半毛钱关系,画的是南京大报恩寺里的五彩琉璃塔(又称瓷塔)。

听着有点陌生,但这座塔其实名声响当当。它跟长城一起入选“世界中古七大奇迹”,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,在西方人眼里,它的名气比长城要大得多。

 

可惜今天已经看不到了,因为这座瓷塔已经在1856年太平天国时期不幸被毁。

 

Anyway,反正在一个世纪的完美转型和改良后,现在的中餐外卖盒不仅承继了当时防漏的好效果,在隔热保温和密封方面更出色,还加上了一根铁丝把手方便携带,简直就是美国外卖界的一大佳话。

 

它不仅成了中餐的象征,甚至还成了中华文化(应该说是唐人街文化)的一部分:

 

对,你没看错,这的确是一款灵感来自中餐外卖盒的包包。

但因为成本高,这种纸外卖盒干不过一次性塑料饭盒,自然也没有在中国得到普及。

而Fold-Pak公司很自豪地称,他们家所有外卖盒都是“Made in U.S.A.”的。

所以坦白讲,这个肚子里装着中餐的家伙……

其实是彻头彻尾的美国货啊!

 

这么丰富的历史由来和内涵,又频频上镜,难怪那些心心念念的好孩子在美帝吃个外卖会忍不住晒图欢呼:

▲截图来自微博用户@wezy

不过有网友提出,美剧里吃中餐外卖的方式是错错错的,即使是智商187的谢耳朵也不能信:

正解是……撕!

 

摊平它就成了一个盘子了:

 

太好了,看到这里我又饿了。

……


 

喂,中餐馆吗?越洋外卖你们送不?

文章来源:互联网

扫码关注/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