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2014年开始,餐饮跨入了“众筹元年”,很多众筹餐厅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,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倒下。
究竟是大家没有把准众筹的脉搏?还是众筹不适合餐厅行业?
1、那些年,挣扎在起跑线上的众筹店
不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
2015年,在扬州泰州出现了一个五百人咖啡馆。咖啡馆如其名,真的是由500个众筹股东建立的。五百人咖啡馆在运营中,内部股东在产品设置等各项问题上经常存在分歧,意见不能达成统一,短短半年,就换了4届管理层。
|众筹教训|
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人性难测。当大家把钱投入到一家餐厅的运营时,众筹股东就从曾经的路人甲,坐上了餐厅股东的位置。所谓屁股决定脑袋。当一群不专业的人开始关心餐厅的运营时,反遭其乱。当众人都可指手画脚时,产品、运营等各方面的推行都会掣肘,最终导致餐厅无法正常运营。
不把盈利放在第一位
2013年8月,66 位海归白富美,每人投资两万元,筹集132 万元,在北京建外SOHO开了一家Her Coffee。
其实,最初的八九个美女股东只是想一起开个咖啡店,因钱不够,才众筹了这家咖啡馆。当时,咖啡馆的股东表示她们会举办各种主题活动,以吸引创业女性来此聚集,为大家搭建一个交流平台。最后运营不到一年关店。
当开一家咖啡馆并非为了赚钱,就注定它活不长。
|众筹教训|
其实,这家众筹咖啡馆,因为其股东均为海归白富美,所以在咖啡馆运作上仅停留在“圆自己一个咖啡馆梦”的阶段,对于咖啡馆是否盈利,股东都放在了第二位。
但在餐饮市场,盈利永远是第一位的,如果一个众筹餐厅仅仅停留在“梦想”的阶段,还是不要轻易尝试,毕竟,现实是残酷的。当盈利希望破碎后,没有人在愿意往亏损的无底洞里继续投钱。
2、共享时代,餐饮众筹的出路在哪儿?
其实,众筹看起来是筹钱,实际上是在筹人、筹智、筹资源。
如果说,合伙创业要找志同道合、资源互补的人群,那么众筹也对众筹股东进行筛选,这样可以在后期的众筹股东管理上减少非专业人士的指手画脚,还可以充分发挥各方资源的优势。
更重要的是,在众筹的规则设定上,给自己留好退路。
|点评|
之前很多众筹店失败,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股东素质不高、资源不够、不懂运营,而当你选取具有资深运营经验的餐饮老板一起做众筹时,双方就可以达成品牌、资源的借力,实现异地众筹开店的可能。
这种众筹开店失败的可能性几乎很小,因为当外来品牌去北京开店时,北京当地餐饮老板会在选址、产品调整、人员培训、中央系统等各方面给予自己众筹项目以方便。
|点评|
这种类型的众筹更适合处于成长、扩张阶段的餐饮企业,众筹的资金可以用来进行营销推广或者新店扩张。
不过,相比较纯收益型债券众筹,米有理由的创始人尚扬则认为:或许市场型的债券众筹对于餐饮企业更加公平。也就是,当把一个餐饮众筹项目作为一款理财产品对待时,要允许它根据市场规律涨跌。
消费者也可以像对待正常的理财产品一样,在认购众筹股权之后,享受折扣的同时,像看待基金、股票一样,看待餐厅的流水波动。
这样双方可以达成一种心理上的共生,会比纯收益性债券更能刺激消费者。
来源:餐饮老板内参 、红餐网
欢迎餐厅老板、厨师、食客互动留言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