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业界播报列表

刘兆团:用心烹饪舌尖上的美味

葱烧海参出锅

轰鸣的油烟机、叮叮当当的锅碗盆、四处弥漫的菜香味加上随时传来的加菜吆喝声,让整个厨房里充满了紧张气息……这就是下午5点时烟台一酒店后厨的真实场景,初次踏入会让人心跳加快,而这对于大厨刘兆团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下午。   

当学徒烧锅炉 两鼻孔成黑烟囱

今年45岁的刘兆团,是莱山一高档酒店的行政总厨,他于2014年被中国饭店协会评为“中国烹饪大师”,他带的徒弟遍布全国,且基本成为厨师长。即便这样,他也丝毫没有闲下来,而是依旧忙碌在第一线。

出生于栖霞农村,家中兄弟姐妹5人,父母过世较早,家庭的压力使他从商校毕业后就早早进入了社会,烟台曾经红极一时的皇宫酒楼是他第一份工作开始的地方。

“当学徒时我负责烧锅炉,刚刚二十岁,一天下来,两个鼻孔黑得发亮,跟烟囱一样。”而为了能让师傅多教一些技艺,端茶倒水、递毛巾甚至是给师傅洗衣服是常事,师傅休息时他来不及擦去脸上的煤灰就上灶台收拾卫生。

说起学功夫的岁月,刘兆团说那时为了练刀功常常切到手,为了练翻菜端锅,手脖肿到拿不起锅,而为了能练好翻菜本领,他每天都在琢磨着如何左边翻、右边翻、前边翻……“晚上睡觉都在那比划,同宿舍的人第二天笑着问我昨晚是在划醉拳吗?两个手挺忙活的啊……”

开始是职业,慢慢地老刘对美食的感情越发深厚,除了工作接触美食,回到家中,老刘也总是爱看电视的美食频道,平日里看到盆景造型、风景树木,他都会记下来用于摆盘造型设计。

从厨24年,每天无数次端起锅,他说连做梦都是这个动作

从小刘到老刘终成“中国烹饪大师” 

艰苦的学徒生涯,与他一起的很多人都放弃了,但是刘兆团却从未动摇过。

“说实在的,首先是家庭条件不允许,不干了就得回老家,更穷更难生活,而且咱从农村出来,能有份这样的工作,该知足,苦点累点坚持一下就过去了。” 就这样,对重复的工作保持耐心,对新奇的菜品坚持细心,在从厨10年后他开始取得成绩,不断斩获各个奖项,最终他被中国饭店协会、中国烹饪协会授予“中国烹饪大师”等荣誉称号,成为“国宝级”大厨,转眼间自己也从别人口中的小刘成了老刘。

厨师帽是厨师等级的重要象征,回想起自己第一次戴高帽的情形,他依旧历历在目,“那时看那顶帽子,雪白直耸,一戴上就兴奋啊,感觉美滋滋的,盼着自己也能有一顶。”

而现在老刘已经有了一顶真正属于自己的高帽,但却没有了想象中的那份激动,他说别人看到这顶高帽感受到的是荣耀和光环,而对自己来说这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,“每天一戴上后那种责任和压力也瞬间袭来,觉得肩膀上挑起了重重的担子。”

的确,在忙碌的厨房里,大到人员调度、整体配菜,小到材料使用、每道菜的做法,每个细节都需要老刘亲自把关,当菜较多时,他需要亲自上阵。“都说行政总厨威风,指挥别人就行了,但实际并非如此,做到这个级别是想着怎么让菜做得更好,让客人更满意。”

刘兆团正在告诉新来的徒弟如何挑选生蚝

美食拉近别人距离 却让他与家人很少能团聚

美食可以饱腹,在刘兆团看来,有矛盾的人因为吃到了美食而消除隔阂,生疏的人因美食而亲密,甚至一桌美食能促进一桩生意,能争取更多机会,想到这些,一道菜再怎么用心也不为过,因为它就是“粘合剂”。

而保障“粘合剂”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菜品的质量,他称之为“红线”,“只有保障了进的原材料新鲜、安全,才能做出让人放心的美食,第一道关必须把好。”为此,酒店每日几千斤的蔬菜和数百斤的海鲜、肉食全都是老刘亲自把关,因此,在他任职的十多年里,酒店从未有顾客投诉。

厨品也是老刘一直看重的,他总是告诫自己的徒弟们,“要用给爹妈亲人做饭的态度去做,而不是为顾客去做。”看似简单的一句话,却是老刘思量了二十多年的结果。他说,舌尖与生活的关系从来就没有简单过,需要高超厨艺和厨品来烹饪才对得住这份担当。

从厨24年,老刘说最对不住的就是家人,没有一个节假日是陪家人一起过的,甚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年夜饭,他也要在酒店忙到晚上9:00,所有都安排妥当了,他才放心回家,等到家中时已近10点,“一大家子人,做一大桌菜,都坐在那等着,菜都凉了,自己进门那一刻,女儿哇得一声哭出来……”那一刻老刘觉得自己太亏欠家人。

采访还未结束,厨房内再次传来喊声,这已经是采访中老刘第4次离开,说6号桌的配菜需要老刘来定,晚上7点,老刘再次回到了忙碌的厨房中……

文章来源:胶东在线
扫码关注/下载APP